首頁專題—正文
山東10處遺址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“十四五”規(guī)劃
2021年11月24日 11:00 來源:新華網山東/濟南日報

  日前,國家文物局宣布印發(fā)《大遺址保護利用“十四五”專項規(guī)劃》(以下簡稱《規(guī)劃》),規(guī)劃力爭到2025年,大遺址保護利用總體格局基本成型。全國共有145處省、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大遺址及5處跨省、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大遺址,入選“十四五”時期大遺址保護利用規(guī)劃。山東省共有10處遺址入選,數量位列全國第三位。其中,濟南市的焦家遺址、城子崖遺址、大辛莊遺址、東平陵故城4處遺址名列其中。

  山東省共有10處遺址入選,數量排全國第三

  記者在《規(guī)劃》的附件《“十四五”時期大遺址》名單中看到,山東省共有10處遺址入選,數量上僅少于河南的16處和陜西的15處。這10處遺址分別是:大汶口遺址、焦家遺址、兩城鎮(zhèn)遺址(含堯王城遺址)、城子崖遺址、大辛莊遺址、東平陵故城、臨淄齊國故城、曲阜魯國故城、楊家鹽業(yè)遺址群、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墓群(含瑯琊臺遺址)。其中,濟南市的4處遺址分別是焦家遺址、城子崖遺址、大辛莊遺址和東平陵故城。

  另外,還有5處跨省、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大遺址,分別是長城、大運河、秦直道、蜀道和明清海防。在大運河遺址中包括山東的大運河南旺樞紐、河道總督署遺址;在明清海防中包括山東的蓬萊水城遺址。

  按照官方定義,大遺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國古代歷史各個發(fā)展階段涉及政治、宗教、軍事、科技、工業(yè)、農業(yè)、建筑、交通、水利等方面歷史文化信息,具有規(guī)模宏大、價值重大、影響深遠特點的大型聚落、城址、宮室、陵寢墓葬等遺址、遺址群及文化景觀。

  “十四五”期間新增10至1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

  大遺址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、一萬年文化史、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!兑(guī)劃》明確,要堅持國家屬性、考古支撐、保護第一、合理利用、創(chuàng)新驅動、融合發(fā)展基本原則,通過加強大遺址考古工作、深化理論制度研究與科技應用、實施大遺址綜合保護工程、提升大遺址展示利用水平、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(fā)展等舉措,確保文物本體和周邊環(huán)境總體安全,大遺址考古研究、保護管理、展示利用、教育休閑、傳承創(chuàng)新、傳播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,形成一批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示范案例。

  作為這份規(guī)劃的基本原則之一,“堅持考古支撐”格外搶眼,在規(guī)劃的數項主要任務中,“加強大遺址考古工作”排在首位。這意味著未來5年,考古研究將貫穿于大遺址保護利用全過程。

  《規(guī)劃》提出了“提升大遺址展示利用水平”“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(fā)展”兩項主要任務,并且吸納已有經驗做法,如舉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、建設一流遺址博物館、實施大遺址研學精品工程等,促進大遺址展示利用從強調開放數量,轉變?yōu)橹匾曢_放服務質量和效果。

  “六片、四線、一圈”為核心、以150處大遺址為支撐

  2005年,財政部、國家文物局共同印發(fā)了《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管理辦法》,正式啟動了大遺址保護工程。在發(fā)展改革、財政、自然資源(原國土)等部門支持下,國家文物局連續(xù)制定實施了“十一五”“十二五”“十三五”大遺址保護專項規(guī)劃,持續(xù)指導各地開展大遺址考古研究、文物保護、展示利用、文化傳承等工作,初步形成了以“六片、四線、一圈”為核心、以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,評定公布了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,大運河、絲綢之路和良渚、殷墟、老司城、元上都等7處大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。

  大遺址保護理念得到社會普遍認可,大遺址保護利用在傳承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當前,我國正處于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,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需要找準定位、創(chuàng)新思路、精準發(fā)力,繼續(xù)發(fā)揮示范性、綜合性、帶動性作用,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。